当前位置:首页 >> 公益新闻
公益办学33年不求回报 —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校长杨波的助学之路(之七)
2021-12-31 10:20:24    来源:

    杨波为求学来到北京并创办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他坚持教学育人的教育方针,并立下“培养十万贫困子弟的宏愿”。“十万工程”是杨波的一个梦,33年前,22岁的杨波第一次为教育捐款。4年后,26岁的他立下了这样一个志愿:要在有生之年培养和资助老少边穷地区的10万名学生。让老区的孩子们也能接受教育,给他们希望,是杨波一直奔走在公益路上的动力。

立下宏愿 帮扶老区

    1995年,杨波不畏困难,成功把60个革命老区的贫困子弟接到北京上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各界知名人士纷纷前来看望老区学子们。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元,张钹等先生分别与老区学生座谈,鼓励他们打好知识基础,为将来勇攀科学高峰做准备。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怀不仅温暖了这些寒门学子的心,同时也让杨波备受鼓舞。他认识到,自己做的事情虽然艰难,但是值得。


1.png
1996年元旦时任北京市相关部门领导和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到学院看望老区学生并与60名老区学生举行新年联欢会(图为看望后的合影)。


在公益的道路上,杨波早已停不下脚步,资助60名寒门学子来京求学并非终点,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而已。他没有忘记在黄冈老区讲学时,一位校长托付他为老区培养师资的愿望。他由此立下宏愿:要以愚公移山精神为革命老区免费培养十万学子,简称“十万工程”计划。“十万工程”计划提出后,杨波又开始了他为公益奔波的生活,他联系社会各界名人进行筹款,大家都被他赤诚的精神所打动,几十位来自教育界、科学界、艺术界知名人士纷纷响应,用不同的方式支持杨波的这一善举。

拍卖书画 赴港筹款

仅靠一次捐款是无法支撑“十万工程”,杨波想到,他在近十年的办学中,结识了一些书画家,可以通过书画捐赠拍卖的形式筹款。杨波与这些书画家沟通,大家对他捐资助学的事非常认可,80余位书画家给予支持,捐赠近三百幅书画作品。但随后这批书画的拍卖却遇到了困难,先后两次拍卖都以失败告终。这给杨波带来了不小的打击,但他并未气馁。

通过他多方努力,有关人士答应帮他联络香港热心公益的商业巨头、爱国华侨来收藏购买书画。1996年10月,杨波专程赴港拜访香港某著名金融专家,该著名金融专家了解义卖作品的情况后表示,这近三百件作品总价值较高,捐赠善款不能在个人名下,而要通过基金会运作。有了基金会,资金可以合理使用,也可以号召更多的爱国企业家参与进来,资金使用更为安全。一席话让杨波很受益,成立基金会势在必行,他立刻回京筹备成立基金会事宜。


2).png
杨波校长(中排左四)带领受资助的贫困子弟到圆明园遗址公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借钱救急 公益不停

    杨波回京后邀请各界人士联名发出倡议,成立“北京圆明园学院十万工程教育基金会”。但此时的杨波,在经济上面临巨大的困难。由于前期义卖书画作品不顺利,杨波投入的成本没有收回,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他投资的一家餐馆的收入也不够维持公益开支。他想申请贷款,但由于没有抵押物未能如愿,最终向朋友借款,才解决了燃眉之急。周末六十个老区的同学们从十几个学校都回到圆明园学院,杨叔叔身边,杨波不敢将遭遇的坎坷和打击告诉同学们,他怕孩子们会为他担心而影响学习,他默默忍受着困苦,但纸是包不住火的,一次见面隐瞒可以,两次、三次见面就隐瞒不住了。杨波告诉一些知道他落难的孩子:“你们不要为叔叔难过,我会想尽一切办法保证你们在京学习的费用并衣食无忧的……,你们只要安心学习就可以了。”同学们也向他保证不会落下学业,而且会更加懂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听到同学们的话,杨波感到很欣慰。

    从1988年到1996年,八年的不计个人得失,八年的无私奉献,他原本以为会百卉千葩,春华秋实,没想到事与愿违,困难频频来袭。要是换个常人,也许从此就放下为别人操劳的事了,但杨波一心坚持为国家、为社会、担当一个公民的责任,杨波说:“只要能为他人的幸福尽到自己的力量,再难、再苦我会善始善终坚持到最后的。”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陈昔未教授书画作品
  • 京ICP备14027885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796号
  • 电子信箱:swgc1994@163.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聂各庄东路10号 电话:010-62407068 手机:17610690120 联系人:曹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