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校长杨波从1988年捐资助学至今33年,资助贫困子弟遍布全国17个省、700多个县、1300多个村,培养资助和减免贫困子弟学费两万余人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杨波为求学来到北京并创办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他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并立下“培养十万贫困子弟的宏愿”。“十万工程”是杨波的一个梦,33年前,22岁的杨波第一次为教育捐款。4年后,26岁的他立下了这样一个志愿:要在有生之年培养和资助老少边穷地区的10万名学生。1992年至1994年连续三年,他到革命老区讲学和考察,看到许多贫困子弟渴望接受良好教育,渴望走出大山。杨波带着老区贫困学子的渴望,在北京圆明园学院获批的第二年,他尽自己之力,让老区贫困子弟免费到北京读书,享受不花一分钱的优质教育。
资助老区孩子进京求学
1992年到1994年间,杨波多次前往老区讲学和考察,走进贫困生家庭。在与贫困家庭孩子交流中,他感受到他们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些孩子实现进京求学的理想。这听起来几乎是不能完成的事情,而杨波却说干就干,立志要资助14个革命老区60个县的60名贫困子弟进京读书。
然而摆在杨波面前的是一连串的困难,这些老区的孩子没有北京户口无法办理学籍,他们三年的学费、学杂费、住宿费如何解决?尽管这样,杨波并没有退缩,他仍然义无反顾地要把此事办成。杨波想:“老区孩子们的所有费用他可以自己来解决,但是如何让学校接收这些孩子呢?”1995年的春节刚过,杨波就为此事奔忙起来。他不辞辛苦,在严寒中骑自行车拜访了多所中学,真心实意地向校长们介绍了这几年到革命老区义务讲学和实地考察所看到的教育现状。校长们被杨波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纷纷表示愿意支持杨波的义举。人大附中、北京101中、北京八中、师大一附中、师大实验中学、景山学校等十五所重点中学的校长均签字同意接收14个革命老区的贫困子弟到学校就读。经杨波与十五所中学校长们反复协商,最终敲定每所中学接收4名贫困子弟。
1996年元旦,时任北京市领导到学院与老区学生联欢,杨波校长(右一)在联欢会上。
老区贫困学子圆梦北京
学校接收的问题解决了,但学生们的学籍还需要经过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这样每个学校才能将这四名外地学生纳入到各校下拨的招生指标中。在热心人士引荐下,杨波带着焦虑的心情来到北京市教育局,向有关领导汇报情况。北京教育局的相关领导对杨波一心为老区教育发展所做的努力表示肯定,同意14个革命老区60名贫困子弟到北京上学,做好考试、复试,选拔最贫困、最优秀的学生进京就读。这让杨波一块沉在心底几个月的石头终于落地,他要继续努力为老区贫困子弟进京上学,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道工作。
1996年元旦,时任北京市领导到学院与老区学生联欢,杨波校长(右一)在联欢会上。
选拔贫困子弟进京免费上学的函很快从北京发出,消息瞬间传遍延安、湘潭、井冈山等14个革命老区。在层层把关、考试后,确定了来京上学的贫困生名单。这些贫困子弟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可以免费就读北京最好的中学,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杨波所做的事情在常人眼里是几乎不可能办到的,但他却凭善心和执着帮大山里的孩子们圆了教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