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益新闻
公益办学33年不求回报 —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校长杨波的助学之路(之五)
2021-12-28 15:32:25    来源:

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校长杨波从1988年捐资助学至今33年,资助贫困子弟遍布全国17个省、700多个县、1300多个村,培养资助和减免贫困子弟学费两万余人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杨波为求学来到北京并创办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他坚持教学育人的教育方针,并立下“培养十万贫困子弟的宏愿”。“十万工程”是杨波的一个梦,33年前,22岁的杨波第一次为教育捐款。4年后,26岁的他立下了这样一个志愿:要在有生之年培养和资助老少边穷地区的10万名学生。让老区的孩子们也能接受教育,给他们希望,是杨波一直奔走在公益路上的动力。

窑洞学童 心向首都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据地,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九十年代初,这里的教育水平仍然很落后。杨波一直想着要为延安地区的贫困孩子做些实事。在陕西教育厅的支持下,1994年春节前,杨波来到延安向当地教育局了解教育现状。时任延安教育局局长表示,延安地区信息落后,交通不便,因贫困而失学的情况非常普遍,教育水平也亟待提升。杨波听后,当即决定以个人名义资助二十名贫困子弟。

除了与教育部门沟通外,杨波还走进贫困家庭进行调研。在来到延安的第二天,他推开了安塞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的门,眼前的一幕让他震惊。简陋且狭小的房屋,厨房与猪圈紧邻,家里八个孩子挤在两间小屋里,光着脚,穿着破旧的衣服。看到杨波,这些孩子立刻围了上来,他们听说杨波是从首都北京来的,追着他问东问西。“北京是什么样子的?天安门长什么样?”杨波从孩子们黑乎乎的小脸上看到了好奇,看到了对大城市的渴望。杨波被这些孩子打动,暗下决心帮助他们。

踏破门槛 牵手名校

了解到老区孩子们的需求,杨波想到通过两地牵手,以一帮一的教育帮扶方式,助力老区教育发展。他在与延安教育部门领导座谈时提出了这个想法:由自己联系北京重点高中,争取一所北京高中帮扶一所延安高中。并在暑假安排延安校长到京学习。同时,为提高当地的教师素养,为延安教师争取进京进修的机会。

做出承诺后,杨波马不停蹄地回京筹备此事。他在一个月内到北京的各大重点中学拜访,因中学安保严格,杨波又无任何身份证明,他经常会被拒之门外。但想到延安孩子渴望求学的眼神和延安教育局领导期盼的目光,他多次拜访北京名校。在他的努力下,景山学校、北京101中学、人大附中、北京八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等十六所中学愿意参与其中。1994年7月20日,北京16所中学和延安16所中学“一帮一、手拉手”结对子仪式在人民大会堂延安厅隆重举行。央视新闻联播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启动仪式结束后,延安16所中学的校长和老师们在北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参观学习,这次学习让他们开阔了视野,打开了办好一所学校的新思路,教好一堂课的新方法。更令他们兴奋的是,未来遇到任何教育教学问题,都可以随时向北京的兄弟学校请教,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了。

看到延安教育局领导和16所中学的校长、老师满载而归,杨波一颗紧张的心终于放下了。这二百多天日日夜夜的操劳,换来了圆满的结果。杨波不仅为此事付出了全部的精力,也耗尽了他的财力,此次公益善举每场活动的经费和延安16所中学校长、老师们的返程火车票都是由他一人承担的。

筹备学院 培养师资

杨波几年来坚持做公益的善举,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因此,他组织筹办的“北京圆明园学院”获得批准。这所学校宗旨是为老少边贫地区培养师资和人才。拿到办学许可证后,杨波说:“有正式的办学资质,我就有更多的机会为社会服务,不管有多难,为贫困子弟谋福也是我的责任所在。”想到这些年来做公益的不易,杨波坦言,即使遭遇了太多的坎坷和磨难,也不能丢失一颗善良的心。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陈昔未教授书画作品
  • 京ICP备14027885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796号
  • 电子信箱:swgc1994@163.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聂各庄东路10号 电话:010-62407068 手机:17610690120 联系人:曹老师